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意思:「道的規律是不斷反覆運行,道在柔弱狀態之下才能發揮良好作用。天下萬物的有由最初的無派生出來」。太極書畫依據「反」與「弱」的規則創作,以筆氣為主墨韻為次,利用大面積的虛白,就產生陰陽不斷轉化具有氣韻生動的視覺藝術。


圖1:金嘉倫《彩泉》2011


圖2:石濤山水畫

圖1是金嘉倫作於2011年的太極山水畫,仍繼承傳統山水畫之優點:
1 .傳統山水畫慣用垂直畫面以增強氣勢連貫,筆墨是由下方近處開始,逐漸邁向遠方主峯,遠近不是依據近濃遠淡視覺規則,因此遠處的山峯筆墨仍保持強勁濃黑。
2 .傳統山水畫雖是二維視覺組織,但是仍有前後層次,是依據線條粗細、虛實、濃淡來呈現。
3.山水畫中由近至遠的筆墨陰陽關係不斷轉化,達到整體筆墨氣勢連貫。
以上三項優點與圖2石濤山水畫共通,是表示香港太極書畫在創新前必先做妥繼承傳統工作。

圖1《彩泉》所呈現香港太極山水畫創新的現代化面貌有以下三項:
1 .在造型上兼顧民族性及時代性,借鏡現代西畫的抽象性突破傳統國畫的慣性形象。圖1的紅藍小圓形象徴太極兩儀的陰與陽,使山水畫可以加添形而上的意象視覺元素。
2.傳統山水畫主要是體現筆氣墨韻,用色只限於淺絳、青綠、金碧的傳統三種方法。但是圖1創用彩色衝破傳統山水畫瀑布留白的固定畫法。畫中央更大膽採用黃色塊以吸引注意藍紅兩圓形,加強「一陰一陽之謂道」為太極書畫的重要原則。
3.畫面不再依傳統山水畫題大量字句,僅署名於右方山石中,使全畫各局部更趨於
整體和諧。此畫與圖2比較,石濤山水畫左下角題欵所形成的長方形與整體畫面很不協調,是美中不足之處。


圖3 : 金嘉倫《筆墨意象》2013

圖3題目是「筆墨意象」,表示太極書畫是以筆為主墨為次的毛筆意象藝術。畫面組織符合道德經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該畫由下方山石伸出引人注目的粗黑帶強調氣勢,是傳統山水畫筆墨的突破。山石不斷以疏密、陰陽轉化就會產生視覺上氣勢連貫的「動」感;畫面留有大幅虛白就是強調「弱」的作用。太極書畫十分注重對「弱」的虛白處理。


圖4 :金嘉倫《鐵杆磨成針》2011

圖4的太極狂草是符合「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該作品重複以線條疏密交替的「反」產生動感,利用飛白線條的「弱」產生陰陽互濟作用。飛白線條是速度與枯墨相結合所產生的視覺效果,飛白正是「弱者道之用」的奇妙運用,使整體書法增加陰陽轉化的氣韻生動。凡書法無飛白出現,就顯得單調,但是飛白也不能喧賓奪主。可見巧妙運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在太極書畫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性。

(2021.11.1)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