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狂草嚴密視覺美組織

太極狂草是21世紀在香港創立的新視覺藝術,特別注意嚴密視覺美的有機整體組織。太極狂草是在唐代張旭及懷素的狂草基礎上發展成的新時代書法,唐代狂草則承先於東漢張芝的今草,今章則由章草演變而來。


圖1 :張芝《冠軍帖》局部

張芝是書法史上有創意的重要人物,所以他在王羲之書聖之前已受尊稱為草聖。圖1是他的《冠軍帖》局部,第一行「不可耳」三字連綿不絕,開創書法行氣由上至下緊湊連貫寫法,突破書法以一字為單位的寫法。由張芝今草經過張旭狂草發展迄今,草書一直採用密麻章法,因為缺少空白有密不通風感覺。


圖2 :金嘉倫《雷聲千嶂落 雨色萬木多》2012

太極狂草拋棄書法原來傳達訊息功能,完全邁向呈現視覺美的藝術境界。圖2在書法三要素除用筆之外,結體、章法均有突破,主要是實現太極美學三法則:氣勢連貫、陰陽互濟、整體和諧。
圖2作品的用筆、結體、章法分析如下:

1.用筆:以中鋒藏頭護尾的曲線為主,加強線條粗細虛實變化,特別注意運用飛白線條。線條用筆仍沿用自古至今的不變特性:提按、疾澀、粗細、虛實等各種相反相成的陰陽轉化規律。

2.結體:結體主要須符合太極美學的核心陰陽互濟。十個字分為四組:「雷聲、千嶂落、雨聲、萬木多」。首先「雷聲」兩字合成一組強調粗細疏密變化,雷字變形是為加強左密右疏變化,改變「聲」字第一筆筆順,改為自右至左與雷字緊密連接,避免一般拉長牽絲之弊病,聲字左上部份最後一筆變成細線是為增加輕重疏密的陰陽關係。

「千嶂落」三字緊密榫接而連成一體,並且有粗細虛實變化。第二行「雨色」用細線的疏相對於第一行「雷聲」的密。「萬木多」主要用粗線的疏,相對於右方三字用較細線的密。整體組織用氣勢循環章法,所有局部之間均脈絡相通,形成氣韻生動的有機整體。整體有七個大小不同的抽象點,主要是增加視覺變化的節奏性。點相當於中樂的擊鼓剛性,線則類似連續不斷的二胡柔性。

3.章法與傳統狂草最大分別是特別注重空白位的分佈情況,也就是國畫六法的「經營位置」法則:計白當黑。留大面積空白,促進氣勢流通。例如花卉國畫十分注重空白位的分佈,留白使畫面空靈。該太極狂草的中間、左方、右方都留有相當空白位透氣。題署的五字盡量貼近主體以求留更多空位的透氣作用,並且用淡墨書寫,正表示太極狂草局部與整體有密切關聯的組織。

太極狂草與傳統狂草最大分別是以少字為主的嚴密視覺美組織,並常另加色塊,使太極狂草成為具備點線面色四大視覺元素的嶄新視覺藝術。傳統狂草如張旭的名作《古詩四帖》自由奔放,但因為字數太多及密麻章法,就無法呈現整體明顯氣勢。所以太極狂草以少字精簡章法,用嚴密視覺元素組織成氣勢連貫的整體和諧效果。並且要充分運用視覺美九法則:「統一、比例、平衡、對比、方向、主次、節奏、呼應、變化」作品才多姿采。創作時對點線面色各局部的處理,必須顧及整體呈現氣韻生動效果。

(2022.4.1)



  • 最近消息

  • 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