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從心障自遠

石濤一畫論有言:「一畫明則障不在目而畫可從心,畫從心則障自遠矣」對當今國畫向前發展很重要,他所指的一畫是由無極所生的太極。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因為有獨特的哲學思維作基礎,可惜近百年因教育制度受深度西化,令獨樹一幟的中國書畫直至今日仍處於不進則退的境地。

孟子繼承孔子將心與性相結合,他所主張的「盡心知性」認為做人須合乎道標準,以心靈本身為思考對象,才符合道德標準的本性。因此書畫家必須擺脫物欲功利才能創作具恢宏正氣的作品,尤其國畫不是描繪眼所見的客觀現實表象,而是畫家人文修養影響作品格調高低的藝術。心在中華文化中是極重要的哲學範圍,因此石濤主張「畫從心」是發揮畫家主觀能動性的審美觀,追求「形而上之謂道」的意象,不是「形而下之謂器」的形似外表。如果以宇宙無限的太空相比較,形似只是眼所見極狹窄空間的現實表象。況且二十世紀西畫大師早就捨棄被動客觀現實描繪而改為主觀造型創作。

北宋張載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至今仍具時代意義,「立心」是為人類社會建立「以仁為核心」的和諧社會才能繼承傳統優點,開創美好前景。


圖1:金嘉倫《道路》1962


圖2:波洛克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因避戰禍的一些歐洲畫家移居美國,加上大戰後美國國勢上升 ,促成世界藝術中心由巴黎轉移到紐約,因此「紐約畫派」應運而生,該畫派後來反而以抽象表現主義為全球通用名稱。圖1是金嘉倫的抽象畫,入選香港政府以首次公開徵求作品的《今日的香港藝術》展覽Hongkong Art Today Exhibition,展出於1962年剛成立的香港大會堂頂樓香港博物美術館。該畫題目是《道路》,雖是受抽象表現主義影響,但他採用的技巧及觀念卻不同於當時西方抽象畫過度受潛意識引導的創作模式。圖2是當時美國著名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波洛克Pollock的畫,完全由潛意識行動引發的即興作品,因此他的畫也稱為行動繪畫Action Painting。
圖1《道路》用垂直長形比例是借用自傳統書畫條幅格式,畫面有一條明顯的通道使整體氣勢連貫,表示宇宙萬物有一條類似「道路」向前發展的自然而然規則,隱喻中華文化重要概念的「道」。

金嘉倫1963年負笈芝加哥藝術學院後,使他了解現代西方藝術發展的來龍去脈。在「知彼」後再深入研究傳統書畫的「知己」過程中,終於創建立源自易經的香港太極書畫。此舉可以扭轉近百年以來華人畫家普遍與中華文化藝術脫節的現象。今後華人藝術家必須如孫子兵法「知彼知己」才能百戰百勝,否則在世界藝壇只能永遠處於配角地位。


圖3:金嘉倫《澄心清神》2008


圖4:金嘉倫《彩泉》2011

圖3題目是「澄心清神」是書畫家必須具備由「心」主導的創作要求。該狂草只有四個字,但是已充分發揮太極美學三原則「氣勢連貫,陰陽互濟,整體和諧」。並借用現代西畫點線色的抽象視覺藝術元素,開創中國書法邁向前所未有的「書畫一體」新境界。圖4的太極山水畫正是「畫從心」不受現實束縛而達到「障自遠」的國畫新境界。但是不受現實束縛並非漫無準則,而是更須遵守中華文化核心的易經之陰陽豐富變化。孔子有言「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經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境界。
圖4《彩泉》實踐「太極書畫三理論」:太極美學、國畫六法、視覺美九法則。畫中藍紅兩圓形象徵太極生陰陽兩儀,以創新的彩泉貫通整體氣勢,它是融會貫通古今中外藝術的毛筆意象藝術。香港「今太極書畫」在「書畫一體,繼往開來」兩目標之下生生不息,變化無窮,能促進中華文化重要一環的書畫以全新面貌出現全球藝壇。

(2022.2.1)



  • 最近消息

  • 彙整